西班牙古堡式建築的風格與特色
我想針對西班牙的建築有比較深入的瞭解特別是古堡式的建築包含其風格、特色、用材用料方面等等有自己上網找過但不是挺詳細希望對建築有一番瞭解的大大的解說或者是否有推薦的書籍與資料皆可告訴我希望大家幫忙
小青蛙和千華創意空間兩位大大午安檢視圖片針對屏東的仿西班牙古堡式建築的「萬金教堂」做出解說西方宗教建築於空間有一定的規制
而且由於宗教儀式的需求
千年以來
西方宗教建築或許於規模有很大的差異
但規制卻變動得很少^^萬金聖母聖殿為國家三級古蹟
台灣最古老的天主教堂。
檢視圖片1870年時的樣貌聖母轎︰一百三十幾年的古物。
檢視圖片聖堂原始內部照片檢視圖片聖堂現貌檢視圖片現今萬金天主堂的造型
基本上是一種正面雙塔式的小型教堂的模式
整座教堂可以視為由西正面、中央禮拜堂及東面環形殿三個造型所構成。
西正面基本上分成三部份
中央為主入口
兩側為角塔
三部份的構成也隱約反應了內部由中殿及左右通廊三部份之空間構成
雖然這種造型與空間之相互反應在實質結構上並不完全存在。
嚴謹的說
角和禮拜堂之空間並不完全有對位的處理
角塔實際上是嵌於禮拜堂角落的兩個突出物。
雙塔式的教堂在西方中世紀時是一種相流行的造型
例如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C.1163-1250)、雷姆大教堂(Reims Cathdral
1211-13thC.)及林肯大教堂(Lincoln Cathdral
11thC.-13thC.) 及聖地牙哥的康波斯特拉教堂(Santiago de Compostela
C.1168-1188)
都是這一類之例子
不過
它們的雙塔基本上都是為立面整體的一部份
像萬金天主堂這樣突出之角色塔處理並多見。
事實上
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萬金天主堂角塔與原先創建時(1870年)的角塔以已經有所差異
原來的角塔隔有厚重壁柱柱式之處理。
而南角塔與北角塔在處理上也不相同
南塔上置鐘座
形成鐘塔之機能
北塔則冠以十字架。
就萬金天主堂之外部風格而言
與當年創之時的風格已經有一段差距。
在西正面部份
原來的角「四角落的部份有厚中的文藝復興式樣之裝飾」
亦即有類似托次坎(Tuscan)柱子之方形壁柱
只餘基座
民國七十一年整修時
再度恢復壁柱
但很明顯的比例由厚重成為纖細
而且磚造基座同時變細
線角較淺也較為簡單。
角塔之屋簷部份原係「有相同形式複雜的齒狀線腳」
即有磚疊沏之簷口線腳數層
這數層線腳並且實穿中間入口部份之山牆
其中齒狀部份易由扁平長方形之小飾塊所構成。
民國四時九年的整建
基本上仍然維持屋簷部份之線腳裝飾帶
但齒狀飾帶已由扁平長方形飾塊改為菱形之飾塊
飾塊中間則刻以十字架紋樣。
角塔之女兒牆原來係「磚造欄杆
具有獨特之意匠
四個角落之上還立有寶珠」。
然而民國四十九年之重建卻將之改為十字鏤空的女兒牆
民國七十一年整修時
再度將其復為欄杆形式
但與原有之欄形式並不完全一致
而飾帶仍然是維持改過之菱形飾塊。
南面角塔之上原作為鐘塔之用
「鐘塔之曲線則是富有文藝復興風格之門型」
這種風格也是道明會於亞洲所建教堂中慣用的元素。
日據時期
鐘塔傾塌
光復之初曾經在中山牆之上重建一哥德式尖塔搬之鐘座
但民國四十九年重建時
再度拆除。
民國七十一年整修時
則以現代柱樑之方式將鐘座重建建於北面角塔之東南角。
此鐘仍為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所鑄
上有西洋銘文MR. JULIUS MANN-IOH ALA GLESIA DEB K. CH.1892。
至於在開口部份方面
獎塔之窗戶在創建時正面二層樓皆為尖拱窗。
在外側面
一樓為較小之尖拱門
上有水平雨庇
二樓為長方形窗
上有圓拱形雨庇
在內側面
一樓為圓拱門
二樓為小尖拱窗
二者之間尚有一門額板。
民國四十九年整建之後
角塔之所有窗戶被改成一樣的尖供窗
門也被改為尖供門
且開口面積增大。
兩座給塔中間
為一個山牆面(pediment)
在創建之時
此山牆之形式帶有傳統建築馬背的意象
馬背之上為一寶頂立十字架一座
山牆之屋簷在斜面簷口線腳之處理方式是和角塔一致
而角塔之屋頂線腳也同時橫貫整個山牆基部。
山牆之中有兩個裝飾紋樣
上為皇冠
下為道明會之會徵。
民國四十九年整建時
馬背被拆除
成為單純之山尖
馬背上之寶頂也不見了
山牆內之紋皇冠及道明會紋樣則重塑
寶頂之上的十字架亦為新作。
檢視圖片在現代建築中但凡有庭院
白墻
紅頂的幾乎無一例外的被稱為西班牙風格
實則這種特徵是所有地中海沿岸國家、中東地區以至整個阿拉伯地區建築的共通特徵。
現在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