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乳神

請各位大大告訴我誰是''莎士比亞''

如題我想要知道她為啥那麼有名...好ㄇ謝啦
著作人:威廉˙莎士比亞(威廉莎士比亚)3四.前言:「莎士比亞」

一位你我都曾“聽過”的名字。

「四大悲劇」

一個你我都“知道”的名詞。

但若問「莎士比亞」是何人?「四大悲劇」是那四本?或有何特別之處?你我都可能支支吾吾地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吧!

              有人說莎士比亞並不存在

其筆下的劇作與詩都為別人所寫的;也有人認為莎士比亞的愛情與婚姻很“與眾不同”(明白點說….很多人認為莎士比亞是一位同性戀者……);有人說莎士比亞很窮

有人說莎士比亞的知識是“自學”來的(……如果一個人家中很窮

又靠“自學”來取得知識

卻還能寫下這麼多偉大的著作

那這個人出生在“人世”可真是糟蹋了

他該為“神”的……)。

總而言之

有關於莎士比亞的傳聞很多—或許有關他的身世

或許有關他的感情

抑或是其他的諸如外表、個性……很多很多。

通常不免娛樂性十足

真實性卻有待商榷

致使我們對莎士比亞的一切一切

只有粗淺的認識

再深入一些便沒輒了!

這麼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天才

這麼一位被認為是有史來最偉大的作家

便不禁被我們深深地好奇著了!

  「四大悲劇」─哈姆雷特、奧賽羅、馬克白、李爾王。

凡是喜愛著戲劇的人

都對莎翁筆下的這四個人物、四齣劇

備感親切和熟悉吧!

電影詮釋過這些人

一些劇團也喜歡以四大悲劇中的某些人物或情節作延伸來表達出不同的理想或看法(甚至在學校中

也常被拿來作為短劇、或者英文話劇表演的題材哩!

)。

除去戲劇等藝術的角度

四大悲劇中四位主角的性格差異

也常被眾多專家學者所津津樂道著。

再者

莎翁在這些劇中所使用的語言

也常被人引用

甚至是一些從來不曾閱讀過其作品的人。

為此

不難看出這四齣劇對我們的影響並不小呦!

若再以我們現今的社會以及生活方式

與四大悲劇中的背景及人物作比較

令人驚喜的是

竟有不少地方能讓我們引以為鑑呢!

  莎翁的劇

往往能激起人們的想像力

而其對人物心性的描寫

與強烈生命力的刻畫

更可以使我們去探索人類的內在與之精神的無限性。

在讀完這四本書後

不免對人性有失望與無奈的一面

但也促使我們去思索

對人的態度、對事的態度、及對生命的態度。

3.《馬克白》:蘇格蘭大將-馬克白與班戈(Banquo)

擊敗敵軍

自戰場榮歸。

馬克白受封爵號「考德領主」。

歸途中

遇到三名女巫

這三名女巫稱馬克白為「考德領主」、「未來的國王」

並預言班戈的子孫將世代為王。

女巫消失後

馬克白受女巫的這席話鼓動

思緒翻騰不已。

在冊封梅爾康(Malcolm)為王儲之後

鄧肯(Duncan

蘇格蘭國王)決定造訪馬克白城堡

為獎勵、標榜他的功勳。

那一天

馬克白夫人得知這個消息

開始慫恿馬克白謀殺鄧肯。

在強烈的利慾薰心之下

馬克白殺了鄧肯。

鄧肯的兩個兒子梅爾康與杜納班(Donalbain)

流亡他國。

之後

馬克白稱王。

登基後

馬克白心不能安

懼怕班戈的子孫奪自己的權

於是又殺了班戈

但班戈之子逃脫了。

後來馬克白去尋求女巫的協助

女巫召來三名幽靈

分別指點他:小心麥德夫(Macduff

蘇格蘭貴族)、女人所生不足懼以及他不會戰敗除非勃南樹林移位。

聽了女巫的一席話

馬克白頓時信心百倍。

而麥德夫因不滿馬克白

逃往英格蘭尋梅爾康幫忙

密謀揭竿起義之事。

不幸的是

麥德夫全家老小慘亡的消息

傳入了麥德夫的耳裡。

更堅定了他報仇的決心。

就在同一時間

馬克白夫婦殺人的罪行給紕漏出來了。

因馬克白夫人受不了精神壓抑

於夢遊時道出了一切不為人之的始末。

不久後

麥德夫所率軍隊攻達馬克白城堡近郊

心焦意亂的馬克白出城迎戰。

在一片腥風血雨中

麥德夫與馬克白單挑。

勇猛的戰將馬克白

這時心理依靠的不過是女巫的片面預言。

他料定女人所生不足懼

並認為自己不會失敗……但正巧麥德夫是剖腹出世的人

與女巫預言不合

這大大削弱馬克白的信心

使他慘死於麥德夫報仇索命的劍下。

馬克白死後

義師大獲全勝

由梅爾康續任王位。

1.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儘管莎士比亞只活了不算長的52年

但他卻留下了37篇偉大而不朽的劇本以及膾炙人口的十四行詩(The Sonnets)

他是英國文藝復興時代最負盛名的首席劇作家

此時正值依麗沙白女王當權時期

也是英國拓展海上霸權的時代

我們甚至可以稱「依麗沙白時代」為「莎士比亞時代」

這就足以顯示莎士比亞受人推崇的程度了

直到400年後的今天

他的魅力依舊有增無減。

A.童年時期位於倫敦西北方的史拉特福(Stratford-Upon-Avon)

原是一個平淡無奇的平凡小鎮

它沒有倫敦的炫麗奪目

也沒有如劍橋一般瀰漫書香氣息的大學城

更沒有像約克教堂一樣莊嚴的宗教聖地

但這平凡的一切

在1564年威廉˙莎士比亞出生後

有了180度的大轉變。

莎士比亞家族世代務農

為受僱於亞登家族的一戶佃農

但威連的父親約翰˙莎士比亞(John Shakespeare)為了贏得地主之女—瑪麗亞登(Mary Arden)的芳心

約翰開啟了他的手套事業

這個年輕小伙子將自己白手起家的事業推上高峰

也如願將瑪麗迎娶回家

威廉是他們的第三個孩子。

事業有成的約翰

在1565年出任市府參事一職

隨後又成為政界的首席參事

兼任保安官

此時七歲的威廉已經到了上學的年紀

由於威廉的父親為市府官員

所以威廉享有免費金入當地文法學校就讀到十六歲的優惠

曾經有人懷疑莎士比亞並不識字

其實是錯誤的觀念。

在威廉求學的階段

已經開始有小劇場的出現

還有戲班子的定期巡迴演出

想必在引領而望的觀眾當中

一定可以找到威廉的身影

這些表演對威廉日後的創作影響深遠。

B.成婚16歲完成學業後

威廉便在家與父親一同經商

然而威廉卻志不在此

經商閒暇時

創作無韻詩成為威廉的消遣。

2年後威廉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

與一位大他8歲的女子:安˙哈瑟威(Anne Hathaway)在教堂僅預告婚事一次的情形下結婚了(習俗是在婚禮前連續三個禮拜日

在所屬教會中發布結婚預告

徵詢有無異議(註一))

不免令人感到訝異

原來當時安早已未婚懷孕

所以威廉不得不向烏斯特的主教申請特別許可盡快成婚

畢竟當時的社會是極為保守的。

他們的第一個女兒蘇姍娜(Susanna)

在威廉19歲那年出生

而1585年

也就是威廉21歲時

他又添了一對雙胞胎:哈姆內(Hamnet)和茱蒂絲(Judith)

家庭的負擔套牢了威廉

使得威廉的戲劇夢一度被打斷

但他終究脫逃了

逃離了枯燥的經商生活以及負擔沉重的家庭生活

奔向繁榮似錦的倫敦

開啟了自己的創作生涯。

C.前往倫敦1587年

五個劇團的到訪

使得倫敦的魅力變得無法抗拒

威廉將妻小留給父母照顧

自己單獨前往倫敦

尋找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

他渴望為劇團寫作劇本

並以此收入來養活依舊留在史拉特福的妻小和父母

但初到倫敦的威廉

既沒有經驗也沒有名氣

要如何一展長才呢?最好的方法便是加入劇團

為日後的劇本尋找市場

於是威廉便成為「女王劇團」的受僱者

夏天隨劇團巡迴演出

秋天返回倫敦

冬天則退居恩慈街酒館

為即將進宮演出的劇本做準備。

儘管威廉在史拉特福完全沒有機會接觸這種王宮的生活

但他很快地便融入了倫敦的上流社會

而且十分得心應手。

這時正逢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取得海上霸權的時代

英國各地慶祝儀式不斷

戲劇表演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節目

也給了在「女王劇團」修習多年的威廉一個嶄露頭角、打響知名度的好機會。

a.早期1592年

威廉完成了他的第一部劇本《亨利六世》(Henry6th)

果然一舉成名

他的用詞華麗、誇張矯飾

獲得大眾好評

一躍成為知名劇作家

多年來的學習在此刻有了回報。

但好景不常

1592年

瘟疫爆發

造成大流行

使得劇團不得不停止演出

在瘟疫流行的這段時期

威廉返回闊別五年的史拉特福

與妻小、父母相聚了兩個寒暑

此時威廉在劇團中的身分已經從演員升任為劇作家

收入豐渥

生活逐漸富裕

也使得威廉的創作轉向喜劇和抒情詩

著名的《馴悍記》(Taming of the Shrew)、《錯中錯》(Comedy of Errors)以及十四行詩皆是此時完成的作品。

威廉所屬的「女王劇團」在重新開張後

由於時局不佳而瀕臨破產

於是威廉便轉往「大臣劇團」

以尋求更好的發展

他果然沒有讓劇團失望

1596年

威廉完成了眾人皆知的《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以及感人至深的《羅密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

他在英國戲劇界的地位已經無人可取代

也累積了一筆豐厚的資產

成為史拉特福的鄉紳階級和劇團的持股者之一。

然而這時卻傳來他唯一的兒子哈姆內病危過世的消息

使得威廉的心有如千刀萬剮一般。

b.中期哈姆內的死使威廉的創作風格與早期截然不同

他轉向喜劇的創作

把心中所想像與哈姆內共度的美好時光

融在他的創作中

而他所使用的字詞也於一般人更接近了

如《第十二夜》(Twelfth Night)、《威尼斯商人》(Merchant of Venice)

而其行文的方式也由詩體轉為散文體。

「大臣劇團」在經過仔細考量後

決定在河岸區建造一座新劇院-「環球劇院」

威廉也是出資者之一

當「環球」開張後

威廉的收入也日益增加。

當然

威廉也為「環球」寫作了不少劇本

《裘利斯˙凱撒》(Julius Caesar)、《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皆是此一時期完成的作品。

而他的父親卻在1601年9月過世。

堪稱史上最偉大的悲劇「哈姆雷特」(Hamlet)也在1603年完成

至此

我們已經可以將威廉視為英國最傑出的劇作家了。

c.晚期遠近馳名的四大悲劇-《奧賽羅》(Othello)、《李爾王》(King Lear)、《哈姆雷特》(Hamlet)、《馬克白》(Macbeth)

除了《哈姆雷特》之外

其餘都是在威廉晚期完成的精緻劇本

《奧賽羅》便是此一階段偉大創作的開始

一部接著一部

不斷的在威廉筆下誕生

無疑是英國文學界最珍貴的瑰寶。

名氣響亮的《哈姆雷特》已經外銷到德國

成為世界性的劇本。

1607年

威廉的長女蘇姍娜嫁給了史拉特福的一位醫生:約翰˙霍爾(John Hall)

此時瘟疫再度猖獗

威廉便決定留在史拉特福寫作劇本

不再與劇團一起巡迴演出

有了更多時間來從事創作

《安東尼與克麗歐佩特拉》(Anthony and Cleopatra)、《李爾王》、《冬天的故事》(Winters Tale)、《暴風雨》(The Tempest)等著名劇本大量出版

使得改名為「國王劇團」的前「大臣劇團」在宮廷演出時獨挑大樑

而且十分受到賞識。

D.人生終點1616年

4月25日有一場莊嚴隆重的葬禮在史拉特福的聖三一教堂舉行

52年前在此受洗的詩人

也在此下葬

雖然他的身軀已死

但他的名字卻隨著他的創作在世上繼續流傳

永遠不死

直到今天

後人仍然將他的作品視為劇本的範例

幾乎每個人都會朗誦幾句

影響力之深遠

無人可及。

莎士比亞最為人所知

也是最多人改編成舞台劇、電影等藝術作品的

非四大悲劇莫屬了

其中人物性格明顯、栩栩如生

值得我們探討。

2.人物分析:A. 哈姆雷特:故事是由哈姆雷特王子的父王過世開始。

在哈姆雷特出現的第一幕

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他的情緒是十分的不滿和消極

甚至帶有一些厭世的味道。

最受他愛戴的父王過世了

這樣親情的傷痛深深刺傷了他。

或許有更令人無法接受的事實

僅僅一個月內

他的生母

竟然迅速的下嫁他的叔父

也就是奪取王位的新國王。

如此嚴重的打擊

在他心中油然而生的

是對這些人的強烈不認同感

尤其是對他的母親「一個月之內改嫁」

哀傷使哈姆雷特王子的生活只剩下死氣沉沉

流露出沮喪黯淡的神色。

他孝順的特質

很明顯的呈現在我們的眼前。

此時他的好友為他帶來一個令人吃驚的消息「有人在守夜時看到先王!

」彷彿是一線生機般

哈姆雷特王子十分的想再見到自己朝思暮想的父王一次

也真如他所願。

但更意外的是

得知了自己父王是被叔父謀殺的事實。

基於愛自己父王的心

他全心全意的只想報仇。

當然依他的聰明才智

很快的他想了辦法-「裝瘋」。

這其實是勇氣十足的做法

也必須擁有過人的計謀。

他的心早已被憤怒取代了悲傷

但由旁人的角度看來

我們了解他一切的行為都是出自於孝心

並且他始終是辦演著正義的角色的。

趁著伶人們來到皇宮

上演了一齣揭示罪行的戲劇

他找到了能證實他父王的鬼魂所言不虛的證據。

他的心裡已經做好萬全的準備

他決心要消滅邪惡的新國王。

  在母后和新國王及他的大臣們的監視下

他絲毫未露出一絲的破綻

細心的程度令人感到佩服!

由他的談話中

我們看到理智和衝動一直處於交戰的狀態中

好幾度他想出手殺掉叔父

但總是在思考後抑制了自己的行動。

哈姆雷特王子的深思熟慮為他帶來了適當的時機-他終於「意外的」殺死了叔父身旁的大臣

這真是令人大快人心的一幕。

當然

國王也不是省油的燈

意識到事態的不對勁後

設下了陰謀

想要將哈姆雷特王子送到英國並且殺死他。

但最後並沒有成功

因為哈姆雷特受到了他朋友挪威王子福丁勃拉斯的幫助

回到了丹麥。

  從頭開始

我們似乎就沒有討論到哈姆雷特王子的愛情。

其實並非他沒有情人

由對話中可知

他曾經追求過一位名叫奧菲莉亞(Ophelia)的女子

她即是新國王臣子的女兒。

在復仇的念頭下

他無力再去管兒女私事

但卻在的喪禮上表現出哀傷的舉動

證實他是一個有情有意的男子漢。

  新國王利用了雷厄提斯喪父的悲痛

設下了令哈姆雷特王子必死無疑的詭計

也就是和雷厄提斯比劍。

無論他的武藝是否高超

他都將死在塗有毒藥的件下或是毒酒下。

最後……大家最不願意見到的情形發生了

在如此惡毒的詭計中

終究沒人能逃離悲慘的下場

即使雷厄提斯意識到哈姆雷特並非他的敵人

但為時已晚。

哈姆雷特、他的母后、叔父及雷厄提斯

悲哀的死在彼此的仇恨下。

英明的哈姆雷特王子在死前不忘造福百姓

推選了一位有才得的繼承者……集勇氣、智慧、膽識、細心、善良、孝順、正直於一身的哈姆雷特王子

就是莎士比亞筆下典型的悲劇英雄角色

代表著正義及勝利的一方

令所有的人感到佩服及同情。

B. 奧菲莉亞: 奧菲莉亞

這個天真可愛的女孩子在整個故事中並未有太多的戲份

其露面出場的次數

也寥寥無幾。

只是

在整個故事中

「奧菲莉亞」這名字並不讓我們感到陌生

甚至

它是令人熟悉的。

舉例來說

我們可發現

幾乎場場都不見「奧菲莉亞」這四個字的主人

但這四個音節卻無時無刻不被其他人提起

也無時無刻不繚繞在我們耳際。

因此

奧菲莉亞的存在與否

是確確實實地影響著整個故事的發展的。

  哈姆雷特深愛著奧菲莉亞

否則他不會在佯裝發瘋時

仍向奧菲莉亞寫出如此言詞誇張的情詩(信件內容大致如下:妳可以疑心星星是火把/妳可以疑心太陽會移轉/妳可以疑心真理是謊言/但永遠別懷疑我對妳的愛)(註二)。

其中

狂熱激動的用詞也頗符合哈姆雷特「瘋了」的思緒與神態。

由這裡

似乎可以了解出

奧菲莉亞過的好或不好

高興或者快樂

是緊緊影響著哈姆雷特的。

只是

讓我們覺得可惜的是

哈姆雷特對奧菲莉亞的「兒女私情」或許存在

卻遠遠不及「復仇」的重要

這也是奧菲莉亞不幸的下場

與這場悲劇的遠因。

  如果把奧菲莉亞與我中國傳統婦女之心性及觀念相比較

不難發現

是有那麼一些雷同之處的。

知識較淺薄

見識較狹隘

缺乏自身的見解……諸如此類等等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

二者都對父兄有著絕對的尊敬與聽從。

在我國傳統禮教之中

對女子的基本要求便是「三從四德」

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

而由奧菲莉亞與其父親普隆涅斯之間的應答可窺得一二其對父兄也有著恭敬且近乎盲從的態度(如

奧菲莉亞告知父親普隆涅斯哈姆雷特對她的誓言

但父親普隆涅斯卻認為哈姆雷特別有用心

並在基於保護女兒的前提下

嚴禁女兒與之交往。

面對父親的嚴厲的言詞

奧菲莉亞的答覆是「我一定聽從您的話」)(註三)。

奧菲莉亞是愛著哈姆雷特的

至少在她小小的心靈裡

哈姆雷特這英俊的王子佔著一個很重要的地位。

但在父兄強烈且略帶抨擊的措詞中

奧菲莉亞的回應竟不是辯護

也不是反駁

而是乖乖的順從與接受。

若從我們現代女性的觀念上來說的話

這是我們難以接受的

即使所有人反對

即使你並不確定你所愛之人的心思

但妳定會是主動的一方

主動去接近

主動去了解

更甚地主動去追求

而非逆來順受的乖乖承受所有人在你身上所作的安排。

正如同所有在道德上受約束受壓迫的中國婦女一樣

我們相信奧菲莉亞的內心也有著非常大的壓力。

打從一開始哈姆雷特的求愛

父兄的拒絕

至哈姆雷特的精神失常〈奧菲莉亞並不知道此乃哈姆雷特之計策〉

甚至直到最後

自己最親愛父親竟死於自己的愛人手中。

一切一切驚慌、無奈、害怕、悲慘的事

幸或不幸

這溫柔的女子都只是默默地承受

沒有埋願

沒有詛咒

甚至也沒有想過要試圖反抗

如此被動

如此地受委屈

而在把一切情緒都壓抑在自己的內心後

又怎能要求這纖細的女子不崩潰呢?這種精神上的壓力之大是令人難以想像的

終致使得這無心機與陷害他人心理的天使

竟以發瘋並溺死於水中這般悲慘的結局畫下了生命的休止符。

似乎

「壓抑」及「承受」是我女孩子唯一一件能做的事情了

古今中外

無一倖免。

無庸置疑的

這是歧視、是壓迫、也是極不公平之待遇。

當然

柔順與善良或許是奧菲莉亞原本的個性之一

也或許是當時社會對女性的一種朔造

我們無法去評論或比較些什麼

但以我們一個新時代、新生活、新觀念的立場來看

不論男人或女人

或多或少都該多愛自己一些吧!

  在算計與仇恨交雜的故事中

奧菲莉亞的存在無疑是一股清流

她的愛以及善良

也帶給我們一絲絲地寬慰和希望。

這小姑娘的死

對她或許並不公平

但我們相信

在整個故事上來說

這已是莎翁對所有的人物及故事最好的安排與交代了!

奧菲莉亞單純的愛情

在哈姆雷特的復仇與恩恩怨怨中

是微不足道的

那麼

被犧牲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而已。

其實

在哈姆雷特錯殺了奧菲莉亞的父親之後

我們就已能窺得一些有關這悲劇的結局—奧菲莉亞的死亡了!

我們惋惜

我們同情

也深深的對當代的女子感到可憐

與無奈。

C.奧賽羅: 奧賽羅年輕氣盛

不小心得罪了依阿高

卻還不自覺

依阿高的奸計

在正直的奧賽羅耳中聽成了不曾聽聞過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dgftreysrfhg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